這兩天在雄安新區會議中心參加“共建美麗中國——國際清潔取暖峰會暨工程應用展”,會前做了一些調研,會中聽了來自能源和環境多個領域專家的介紹。從多到爆炸的信息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有感而發。
中核新能源在會上展示了核能供熱池式堆技術和供熱系統的模型,我也參加了圓桌論壇回答關于核能供熱的問題。會前會后和一些與會者也有所交流。和我們在實踐中推廣核能供熱遇到的情況類似,就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盲目恐懼。
在高等教育領域,有核能專業的院校極為有限,在有核能專業的院校中,核能相關專業人數也不是很多,所以,絕大多數人、包括很多能源電力領域的專業人士,對于核能也是“隔行如隔山”。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原始人對火從恐懼到接受的過程,火可以傷人,還有燃后的灰燼要處理,所以很多族群對火都是持恐懼和排斥的態度,只有個別族群接受火、利用火和控制火。所謂火被人類接受,實際上是排斥火的族群都逐漸退化和消亡了,只有接受火的“智人”族群繁衍開來、發展起來?,F在不同國家對核能的不同態度,也可能導致同樣的長期效果。
同時展出的還有中石化新星公司的地熱利用及供暖系統。孰不知地熱的來源就是地球內部物質早期的核裂變和持續到現在的核衰變所產生的。地熱利用本質上就是“核能利用”。
多位專家介紹到太陽能熱利用和電利用,所謂的太陽能實際上源自太陽內部物質的“核聚變”,所以太陽能利用本質上也是“核能利用”。

礦難、水災、火災不時見諸新聞,為什么不去關閉礦山、疏通河道、徹查火災隱患呢?人們對于這些常發生的災難視而不見,還美名其曰“重視安全”,并以“重視安全”為由排斥核能利用,孰不知中國的核能利用是全球安全記錄最好、在國內各行業中安全水平最高。這種心態和做法是不是可以稱之為“葉公好龍”呢?
為了滿足GDP之需,在京津冀地區密布火電廠、高耗能工礦企業,導致京津冀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密度最大,空氣污染最為嚴重。同時引發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十分嚴重,人民健康生存已經堪憂,而溫室氣體零排放的核能供熱、海水淡化和同位素生產多用途技術,恰好可以最有效改善嚴重污染問題。

所謂放射性,無外乎幾種射線和粒子,接觸到人體后,對人體細胞組織有所傷害,劑量足夠大會危及生命。所以時間和距離是有效的保護措施,采取了隔離措施后,近距離也沒有問題。所謂“時間”,是指任何放射性元素,都有一個半衰期,即放射性強度衰減掉一半所用的時間。大部分半衰期很短,個別的很長,但是有用處,比如碳-14,半衰期約5730年,可以在考古領域測定尸體或者古董的年齡。
無論是高溫高壓的核電廠,還是低溫常壓的池式供熱站,安全生產都是最高優先級管理事項。人類在接受了全球范圍內的核電事故的共享經驗教訓之后,集全球行業之力,設計出了多重安全防護措施。尤其是中國依靠后發優勢建設的核電站,在全球范圍內運行效果最好,安全記錄最高。已經成為全球核電安全運行領域的楷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從選址、到建設,從設計到運行,中國核電領域都采取了國際最高安全標準。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像核能行業這樣,配套一個專門的、高水平的安全監管機構—國家核安全局及下設的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加上國家能源局的行業管理,開始前期工作要得到批準,開工要頒發開工許可證,裝料要頒發裝料許可證,運行要頒發運行許可證。各個階段都要有質量保證大綱。此外,核級設備和部件的加工制造企業都要有核安全局批準的資質證書,核電站操作員也要有相應的執照,沒有任何一個工業行業如此嚴格和規范。
2、 核電站工作人員都是經過嚴格的招聘程序擇優錄取的,一線操作人員至少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而且要經過長達近十年的嚴格培訓和一線值班,才能成長為值長。相比之下,前蘇聯的核電廠操作人員中雇用了很多退伍軍人,日本的核電站通過勞務派遣公司雇傭了一些學歷不高和工作經驗不是那么豐富的員工從事運行工作。
3、 核電廠十分重視流程管理,凡事都講究程序,所有正常操作和缺陷處理都有記錄文檔。規范化、標準化、流程化的嚴謹程度,沒有哪個行業可以與之媲美。
4、 核電廠從設計到運行,十分重視風險管理。概率風險評價理論就是從核電行業發展起來的。如果其他行業甚至社會管理能夠認真應用這一套方法論,那么這些領域的安全生產事故乃至突發事件風險將大大降低發生概率。
5、 全球的核電行業共同組織了一個同行評估。組織最有經驗的專家對全球核電廠轉著圈地進行安全評價,提出改進建議并督促實施。
核能行業的安全風險意識和安全管理水平,遠超其他各行各業,政府實在是應該向各行各業推廣核能行業的安全管理最佳實踐。想想我們的大氣污染、地下水與河流污染、土壤污染的嚴重程度吧!很多釋放污染的企業,只會算小賬、局部帳和當前帳,而將很多成本外部化、社會化、未來化。地方政府個別官員怕擔責、圖省事,結果是省了小事,反而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由于溫室氣體效應,地球惡劣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想象最近發生的火災、水災和礦難吧,真是“水火無情、核能有愛”。

一座400MW熱功率的池式常壓低溫供熱站,能夠提供1100-1500萬平方米的冬季供熱面積。一座200MW熱功率的池式常壓低溫供熱站,能夠提供600-700萬平米的冬季供暖面積,夏季還可以提供熱水,滿足家庭生活用熱水的需求。核能供熱站的系統成本和社會成本遠遠低于燃煤和燃氣供暖的系統成本和社會成本。
但是,當前發展核能供熱的障礙較多,據我所知,并不在于民眾的接受度高不高,而在于地方政府官員們的因“核能無知”所引發的“盲目恐懼”,在于國家能源局官員們的戰略高度和決策勇氣不足,在于核安全局官員們的“極端事故”假設下的擔當精神不夠,在于核電工程公司的項目團隊只是把它當成又一個賺取高利潤的普通項目機會。
所以,發展核能供熱,補充與逐漸替代燃煤和燃氣,需要大戰略家的大智慧。我很是擔憂,這可能還真不是當前在任的核能集團的領導們、發改委能源局的官員們或者核安全局的官員們的智慧所至和遠慮所及的。在核能這個領域,還真是要有當年毛主席下決心發展原子彈氫彈的戰略思維和大智大勇。
其實想當年,也有很多部門干部和中央層面領導從經濟可承受性、人才可獲得性、科技可實現性以及環境安全性角度出發反對中國上馬兩彈項目。但毛主席比其他人站的更高、看得更遠,所以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發展原子能事業,為今天的中國奠定了和平國際環境的基礎。
今日之中國,又到了需要偉大領導人高瞻遠矚、痛下決心、果斷決策的時候。一旦核電和核能供熱發展起來,生態環境問題就會有根本性的改善。京津冀地區就不用關停和限產那么多制造企業了。
所以說,京津冀及北方地區發展核能供熱,涉及到雄安新區的未來、京津冀的未來,乃至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