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各級領導任務壓身、殫精竭慮;發展產業,各地政府遍訪高人、遍尋高招。汽車熱了,發展汽車;鋼鐵熱了,發展鋼鐵;光伏熱了,發展光伏;電池熱了,發展電池;氫能又熱了,發展氫能。一哄而上,瞬間產能過剩、市場飽和,造成投資浪費。企業家自認倒霉,官員們一聲嘆息。
建設新工廠、投資新產業、發展新方向,在企業家和企業這邊,是十分重大的決策,需要非常的謹慎和充分的論證。用“不見兔子不撒鷹”來形容,一點兒都不過分,因為失敗的代價往往會形成滅頂之災。
而政府官員、尤其是主要領導,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產業規劃的重要性;或者有了產業規劃也沒有嚴格執行;或者換一屆領導,改一輪產業規劃。導致已有的優勢企業得不到重視和保護,走向破產倒閉。已經招來的企業和企業家得不到繼續的關照和支持,心灰意冷、頻生去意。
近年來,因為在啟迪控股工作的緣由,經常參與接待來自各地的省市政府領導。也因為推廣核能供熱的原因,經常去拜訪地方各級領導。對政府官員們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壓力和煩惱就有了一些換位思考的粗淺感受。
政府這邊,一上來就用土地優惠、稅收優惠甚至更多的優惠條件來吸引企業,希望盡早實現項目落地、投資到位、人員到位。而對于企業而言,這種短期的優惠再多,與企業開疆拓土、安營扎寨的長期投入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企業希望的是先做服務,在面向市場的服務過程中感受安營扎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果感受到了市場和客戶對自己產品與服務的迫切需求,即使沒有政府優惠,自然就會在當地落地。
所以,就像國家層面在改革開放的早期就提出過的“以市場換技術”一樣,各地政府招商引資,也要有“以市場換項目”的意識,通過幫助目標企業創造服務機會,換取企業投資項目在本地落地。
盡管有不少地方政府在發展產業方面做得不錯,但是,煙臺政府的思維視角和行為高度卻是獨樹一幟,令我發自內心地佩服。
煙臺市政府在分析了煙臺當地及環渤海周邊的核電產業現狀及發展規劃之后,果斷地提出大力發展核能產業,成立了煙臺市核電辦,任命了最得力的干部領導核電辦的工作。幾年下來,工作有聲有色,不僅吸引了三大核電及其供應商趨之若鶩,而且贏得了國家部委局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筑巢引鳳初見成效。
2016年,經過多方努力,在煙臺設立了由中廣核、中核集團和國家電投、煙臺臺海集團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新型科研機構——煙臺核電研發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正式成立。2016年11月底,在煙臺舉辦了第一屆核電產業鏈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國家能源局領導和市政府領導親自為“核電研發中心”揭牌。在核電業界,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將三大核電整合到一起,靠行政力量難以做到的事情,靠地方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卻做到了。當然這個過程的艱辛,非親歷難以體會。這其中的關鍵亮點在于,從省政府到市政府,一致認為:“核能作為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將在國家能源供給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建設核電研發中心,符合國家戰略”。據我的接觸和了解,有這種認識高度的政府官員實在是鳳毛麟角,即使能源專業領域內,也急需提高專業人士對國家能源戰略的認識深度。
2017年,煙臺核電發展中心得到國家能源局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8月11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以李冠興院士為組長的專家團隊審議通過了“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方案。在2017年11月初的第二屆核電產業鏈高峰論壇上,我國首個“國家級核電技術產業創新平臺”在山東煙臺揭牌成立。
今年11月初舉辦的第三屆核電產業鏈高峰論壇,筆者有幸參加,參會者達500多人,專家云集、產業鏈上下游齊聚煙臺,可謂核工業界的盛事。此次論壇上,煙臺市又把核電的計量測試中心吸引過來。論壇期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與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為國家核電核島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籌)揭牌。同時還有多個項目簽約,其中有中核集團的海上浮動堆示范工程,還有中國核電、啟迪新核和煙臺高新區聯合簽署的池式供熱堆示范工程。尤其引人矚目的是,此次論壇,煙臺市提出了“打造核電產業新城”的口號,令核工業界人士倍感相愛之情、知遇之恩。市委書記張術平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煙臺市以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為目標,順應核電產業技術創新方向,加快重點核電項目建設,形成了兩個省級核電產業園,發展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電高端裝備企業。此次論壇的舉辦必將為煙臺市核電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再對比一下華北東北地區其他省市的一些位高權重的政府官員們,不去積極主動學習了解核能知識、不去積極主動學習了解國家的能源政策,在供暖季霧霾污染日漸嚴重、頻頻報警的緊迫形勢下,一邊干著“停產停工應對霧霾”、喊著“發展清潔能源治理霧霾”,一邊又人云亦云地“恐核反核”。面對來自能源企業和基層政府發展核能供熱的積極性,不是大力支持、主動引導、積極倡導,而是猶猶豫豫、扭扭捏捏、顧慮重重,將自己降到“科學無知百姓”的低度,在大學期間培養的學習能力、在黨校期間學習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早不知遺忘到哪里去了!
放眼西北,甘肅省對于中國核能事業的歷史貢獻和現實貢獻眾所周知、自不待言。近期令業界十分振奮的事,是青海省新任省長對于核能的擁抱。學水利、干水利出身且在專業領域卓有成就的劉寧省長,甫一上任,就提出“青海省為什么不能上核電、干核能?”經過充分醞釀分析,結合青海省能源電力發展需要,9月30日,青海省政府發文成立“青海省核能開發利用領導小組”,劉寧省長親自擔任組長。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再對比一下名義上支持水電、總愛多此一舉地為水電發展鼓與呼、打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旗號的某研究員,其“恐核反核”的嘴臉和行為,不是刻意無知、就是別用用心。更可悲的是,居然還有某些大領導拿其意見當回事。
11月26日,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核能分會在京組織召開民用核技術綠色發展論壇,組織了核技術應用領域的各方專業人士分享交流。并邀請了地方政府、企業和各方專業人士參與。相信對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企業多元化發展、民眾核能科普會產生相當積極的引導作用和促進作用。
地熱能和太陽能都是來自核能,地球本身就不能沒有放射性,放射性輻照通過核技術應用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全面體檢和治重病也離不開放射性輻照。我們所需要做的,不是“避而遠之”、“敬而遠之”,而是要安全地、綠色地、生態地應用核能和核技術,讓它造福于人類、貢獻于民生、服務于生態。
當然,如果有一天,政府不再關心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不再關心乃至干預企業投資決策,而是集中精力抓好垃圾分類處理、治好土壤及水污染、辦好幼兒園和小中學、做好市政基礎設施、教育好公務員隊伍、培養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科學知識和職業精神的新一代公民,那么,這樣的營商環境,會自動吸引所有的企業和人才蜂擁而至。我想,這才是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