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發布日期:

走出“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誤區!

7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分赋?,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充分釋放創新活力,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通知》提出

要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和中科院所屬科研院所中選擇部分創新能力和潛力突出、創新績效顯著、科研誠信狀況良好的單位開展“綠色通道”改革試點,包括開展簡化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編制、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科研機構分類支持、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等試點工作,并加快形成經驗在全國推廣。

隨后,各大高校、各大央企國企都積極跟進,紛紛喊出“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的口號,推出“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措施。

但是仔細分析,無論是國務院的文件,還是各高校和企業的措施,還是要有人對科研人員進行管理、進行監督、進行評價、進行激勵。如果科研人員總是處于“被管理”、“被監督”、“被評價”和“被激勵”的地位,那么就意味著這種激勵政策和措施又一次走入了誤區,不會產生原來預想中的效果。

#跑冒滴漏#

政策制定者,有可能是一些財務人員、審計人員、紀檢監察人員,即使有一些科研人員出身的管理者參與,也是“異化”了的科研人員。在他們的頭腦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誤區,就是科研人員總想著多花錢、多報銷、多分錢、多掙錢,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堵塞可能引起“跑冒滴漏”的漏洞。

比如辦法中引以為驕傲的“松綁”措施:合并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科目,這三項費用合計如不超過直接費用的10%,無須提供預算測算依據,科研人員在編制這部分預算時不用再具體說明開幾次會、出幾次差了。如此過于具體的規定顯得很荒唐,可以想象松綁以前就更加荒唐了。

又比如:提高間接費用比重,加大績效激勵力度。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中實行公開競爭方式的研發類項目,均要設立間接費用,主要用于項目承擔單位的成本耗費和對科研人員的績效激勵。核定比例可以按規定提高到不超過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20%、15%、13%。加大對科研人員激勵力度。政策制定者只能看到有形設備的價值,看不到無形的智慧和思想的價值。在此之前根本就沒有激勵比例,只有成本花費。

再比如:重申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明確參與項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訪問學者以及項目聘用的研究人員、科研輔助人員等,均可開支勞務費。我想,既然憲法中已經規定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分配原則,在此規定勞務費開支可以不可以,實屬多余。

本來是“法無禁止皆可為”,但到了科研管理領域,變成了“法無明文許可則不可為”。沒有規定可以發多少獎金,則不能發獎金;沒有規定可以報銷某些費用,則不能報銷,沒有規定可以發多少勞務費,則不能發。制定政策的人難以窮盡所有漏洞,執行政策的人過于機械教條,以至于讓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人總是感覺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科研人員自己也感到創造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央企在執行政策和落實措施的過程中,還會遇到這樣的悖論:

誰是科研人員?

研究室和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算是科研人員沒有疑問,那么科研院所管理崗位的工作人員呢?

科研院所的領導人算不算科研人員呢?要知道,他們都是從優秀的科研人員中成長和提拔起來的。

再者,被抽調到集團總部從事業務管理和職能管理的管理人員算不算科研人員呢?

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也都曾經是一線最優秀的科研人員,現在他們算不算科研人員呢?

不算的話,他們是不是也需要激勵呢?

進一步,在生產和運營一線兢兢業業工作的生產管理人員和營銷人員也同樣需要高超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他們算不算科研人員呢?

在科研院所的工廠車間中鉆研了一輩子機械加工知識和技能的人員也都是大學畢業或大專畢業,他們算不算科研人員呢?

不算的話,要不要激勵?如何激勵?

只要制定政策時一想到要圈定一部分人、激勵一部分人,就會出現身份認定的矛盾,就會制造出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煩。

之所以在科研管理領域出現如此多管理問題,主要是制定政策的這些官員們并沒有真正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不懂得什么叫“科技創新與創業”?不理解“創業團隊”的情懷、覺悟和激勵原理,還在以公務員管理的“小人之心”度科研人員的“君子之腹”。

在我所工作的清華科技園區和啟迪科技園區,有很多以科研人員為主的創業團隊,無論是虧損還是盈利,無論利潤高低、收入多少,團隊成員都充滿了創業和奮斗的激情。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是因夢想和情懷而團結起來投入創業征程的,他們的積極性和動力來源于自主選擇、自主決策、自主管理、自主分配,來源于自我精神激勵和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他們能夠做到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永葆創業激情和青春活力。

在自主創業的環境中,70歲不算老,20歲也不年輕,都可以勇挑重擔,一個崗位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團隊成員中有科研人員、有管理人員、也有財務人員和市場人員,一個創業企業要想成功,多種角色缺一不可,就像腦袋上的五官,沒有那個更重要或更不重要。團隊之間的合作規則和分配機制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操心嗎?需要各級政府官員操心嗎?根本不用。各級政府只要做好份內的公共服務、從而創造和維護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就可以了。

所以,要想改變現狀,大幅度提高中國的原創能力,一方面,政府和國企的領導人及各級管理者改變觀念,變管理為服務,變“有限松綁”為“徹底放開”,為科研人員摘下自主選擇組建創業團隊的緊箍咒,自主決定創新創業方向和領域,國家不干預就是最大的支持,成果出來了給予一定的獎勵就更好。

另一方面,科研人員也不要總是等待著“被松綁”、“被激勵”,要不忘初心、培育科技報國的高尚情懷,撿拾起早已遺忘的“宏大夢想”、調動起逐漸冷卻的“創造激情”,讓我們的聰明才智和多年所學服務社會、體現價值!


欧美狂野A片免费播放